茶路虽然超过上万公里,行走路线也纷繁复杂,但在中国境内有两个地方是绕不过去的:一是九省通衢的汉口,各产茶区基本都是通过水路入长江把茶叶集中到汉口加工,再逆汉水过襄樊北上;二是从汉水出唐河白河再出赵河潘河在社旗上岸,社旗是水路与陆路的转换点,所以有“南船北马”的说法。茶路出社旗后便成网状分布,不仅中线道路分散,西线、东线也不断按籍贯、需求和运输工具等分流,再无聚合之地。这种聚合与分开,使得汉口、社旗作为枢纽或中枢的重要性便突显出来。汉口因此获得“东方茶港”美誉,社旗自然成就了”水陆枢纽”的尊称。
与其它茶路重镇不同,社旗不是因茶路而生的,它在茶叶贸易达到高峰前,就是“总集百货”的商业重镇了。据传,当时以药材、粮食、食盐和茶叶贸易为大宗的赊店镇,药材月销售量为5万公斤,八大粮行日成交粮食在10万公斤以上,其它如茶叶白酒生漆桐油竹木棉花布匹煤炭食盐等贸易,使得镇里20多家骡马店、40多家过载行、500多家商号、72条街道聚集了13万人口之多。也因为它无法取代的地理优势和超强的商贸物流功能,最终成为万里茶路的交通中枢和中州”四大商业名镇”之一。
社旗的前身赊店镇,就是著名的赊店老酒原产地。当年刘秀在此商议东山再起时,曾因没有大旗号令部众犯愁,郁闷间出门看到屋前一“刘”字的酒旗迎风招展,便向这家刘姓酒店赊借了酒旗,之后刘秀举旗所向披靡,大功告成时也未忘记对此大大封赏,于是”赊旗店”便闻名天下了。到1965年赊店镇由方城县出来独立建县时,报告上的”赊旗县”被周总理大笔一挥改成“社旗县”,并释意为“社会主义的旗帜”,但赊店作为镇名却保留至今。
我好像是第五次来赊店了。第一次是初入茶路门坎儿,因迷恋山陕会馆的壮美而醉于赊店老酒;第二次是沿茶商原始线路认真行走,自称“穿行于万里茶路的历史中”,又在会馆和古街盘桓良久;第三次是参加茶路沿线八省区”万里茶路遗址保护利用会议”,发言后由当地导游引导重点考察了城内主要历史遗存……这次是因为业务合作旧地重游,有省文物局王处长,景区管委会赵主任、县旅游局孔局长、刘主任及当年的金牌导游赵静带领,深入细致程度更是不同以往。由此更增加了对社旗的敬重和热爱,也期望社旗如当年刘秀崛起般再次成为龙兴之地。
哈哈,又是“不小心”罗嗦了这么多,就此打住,但”有诗为证”的环节还是不能忽略:
七律·赊店浮想
刘秀赊旗号群雄,
从此老店运走红。
四方客商车声闹,
两河船筏帆影重。
大馆有帝秉忠义,
古街无夜呈繁荣。
实至名归中枢位,
福地逢时再龙兴。
老文丁酉年初春写于社旗
内蒙古草原茶路协会 内蒙古草原茶叶贸易 内蒙古草原茶文化
Copyright © 内蒙古草原茶路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. 蒙公网安备15010402000335号
电话:13734713193 地址:呼和浩特市玉泉区西顺城街 网址:www.nmgcycl.com 蒙ICP备17001021号-1 技术支持:牧仁俊杰